鼻竇癌的CT表現主要包括骨質破壞、軟組織腫塊、周圍結構侵犯、鼻竇腔擴大、鈣化或壞死區、淋巴結轉移等。
1. 骨質破壞:鼻竇癌常表現為局部溶骨性或侵蝕性骨質破壞,CT上可見竇壁骨質不規則缺損或孔洞樣改變,邊界模糊,多累及篩竇、上頜竇或蝶竇。
2. 軟組織腫塊:CT顯示竇腔內或鼻腔內不規則軟組織腫塊,密度不均勻,增強后呈中度強化,可伴局部壞死或出血,與炎性病變相比邊界不清且侵襲性強。
3. 周圍結構侵犯:腫瘤易侵犯鄰近眼眶、顱底、翼腭窩或顱內結構,CT可見眶壁骨質破壞、脂肪間隙消失或硬腦膜增厚,嚴重者可形成顱內占位。
4. 鼻竇腔擴大:少數病例因腫瘤緩慢生長導致竇腔膨脹性擴大,伴隨竇壁骨質受壓變薄或重塑,需與良性腫瘤或黏液囊腫鑒別。
5. 鈣化或壞死區:部分病例CT可見不規則斑點狀鈣化或中央低密度壞死區,多見于鱗狀細胞癌或腺樣囊性癌,鈣化發生率較低。
6. 淋巴結轉移:鼻竇癌淋巴結轉移相對罕見,CT可顯示同側頸部淋巴結腫大,密度不均或環形強化,提示晚期病變。
早期發現鼻竇癌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。若出現持續性鼻塞、面部腫脹、復發性鼻出血或視力改變等癥狀,應及時就醫進行CT或MRI檢查。醫生會根據影像學特征結合病理活檢明確診斷,制定手術、放療或化療等綜合治療方案。患者需嚴格遵循醫囑完成治療,避免自行中斷或延誤,定期復查監測復發跡象。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鼻腔衛生,減少接觸化學污染物,戒煙限酒以降低發病風險。